在日常生活與交易往來中,最令人困擾的情況之一,就是明明沒有法律上原因,卻發現自己的財產被他人取得或占用,這正是「不當得利」的典型樣態。為了幫助您系統掌握不當得利的主張方法,本文將以三步驟串聯要件、舉證、時效、訴訟流程與返還範圍,協助您在關鍵時點做出正確決策。
同時,考量數位支付、跨境匯款與平台經濟普及,不當得利的類型、舉證方式與保全策略也有所演進,及早催告、保全與正確計算現存利益,通常能顯著提高回收率。越早行動越能保全現存利益與有利證據。
一、掌握不當得利的基礎
要點1|基本概念與適用要件
不當得利,簡言之,是指一方在無法律上原因的情況下受有利益,致使他人受損,而應依法返還該利益。此概念在我國民法下具有明確定位,實務上常見且具可操作性,尤其在誤匯款、重複付款或無償占用他物情形。這是不當得利的核心原則。
一般而言,不當得利的成立要件包含四項:第一,他方「受利益」;第二,自己「受損」;第三,兩者間有「因果關聯」;第四,該利益「無法律上原因」。受利益的型態相當多元,可能是金錢、物品、使用權、費用節省或價差等;受損則包括財產減少、機會喪失或使用利益被剝奪。四要件缺一不可且需能以客觀資料佐證。
常見型態可分為「給付型」與「非給付型」。給付型不當得利多見於誤匯、誤付價金、重複付款等;非給付型不當得利則常見於占用他人物品或不動產而未付相當對價,例如租期屆滿仍占用房屋而未付租金。兩者在舉證與返還計算上略有差異,尤其是非給付型案件,常以「相當租金」或「資金使用利益」作為返還基礎。類型正確定位有助釐清舉證重點與計算方法。
在返還範圍上,必須注意「現存利益原則」。受領人通常僅就尚存之利益負返還,若屬善意受領並已合理消費,現實上可能無須返還已不存在部分。反之,若屬惡意受領或明知無權仍受領,返還範圍與孳息、利息負擔可能加重。主觀善惡會影響返還額度與利息負擔。
此外,尚有「法律上原因後來消滅」的情形,例如契約解除、撤銷、條件不成就或原因關係消滅,既得利益亦可能回歸不當得利範疇。此時,返還的基準時點、孳息計算與利息起算需依個案事實調整。原因關係消滅亦可導致不當得利。
舉例而言:A 誤將10萬元轉入 B 帳戶,B 未察覺而以日常消費支用8萬元,尚存2萬元;A得請求返還現存2萬元。若 B 明知為誤匯仍迅速轉移或揮霍,法院對返還及利息的認定通常趨嚴,甚至不以現存為限。誤匯款案件最能顯示現存利益原則的運作。
要點2|現行規範與近期趨勢
依我國民法關於不當得利之規定,無法律上原因而受利益致他人受損者應返還,法律上原因後來消滅者亦同;返還以現存利益為原則,受領人之主觀狀態(善意或惡意)會影響孳息、利息與額外損失的承擔。法律架構以平衡利益與公平為核心。
近年實務趨勢顯示,數位支付、跨行誤匯、平台錯帳與虛擬資產誤撥案件增加,法院對「使用利益」與「費用節省」的認定更為細緻。舉例來說,在長期占用房屋的案件,裁判常以「相當租金」作為返還基礎;而在資金佔用案,會評估市場利率或合理資金成本。返還計算更重視客觀與可驗證的基礎。
關於善意受領人的「信賴變更」,例如基於入帳事實安排支出,法院可能審酌受領人是否合理信賴以及支出用途是否屬必要日常開銷;惟仍需具體證據支持,如消費明細、帳務記錄與資產流向。善意與信賴需以實證資料說明。
至於消滅時效,原則上不當得利請求多適用一般債權時效規則,起算點與最長期間視個案與修法過渡條款而定。實務上,及早催告與保全可中斷或至少固定關鍵時點,降低時效爭議風險。時效管理是主張不當得利的重要關卡。
二、如何有效主張不當得利(流程、文件與策略)

要點1|實務流程與準備文件
實務上可分三步驟:第一步「釐清與蒐證」,第二步「催告與協商」,第三步「訴訟與執行」。此三步驟互相銜接,目標是以最低成本完成最大化回收。三步驟可大幅提升處理效率與成功率。
第一步,釐清與蒐證。建議先界定是給付型或非給付型,盤點利損項目(本金、利息、使用利益),並確認是否存在契約或法定原因。蒐證方向包含轉帳或金流紀錄、對話紀錄、信件、發票收據、契約與解約文件、房屋使用或占用事實照片、平台後台紀錄等,並以時間軸整理。清楚的時間軸能強化因果與責任脈絡。
第二步,催告與協商。可用存證信函、電子郵件或平台訊息進行正式催告,明確主張不當得利、金額與計算方式、付款期限與帳戶資訊,同時保留送達證據。視情況提出分期、和解金額與時程;金額較大或對方有移轉風險者,可評估同時啟動保全程序(如假扣押)。正式催告可促成清償並兼顧時效中斷效果。
第三步,訴訟與執行。協商未果時,向被告住所地或行為地之地方法院提起不當得利返還之訴;金額較小者可能適用簡易或小額程序,時程較短、成本較低。訴訟中聚焦四要件與舉證責任配置,並酌提利息、孳息、占用利益等附隨請求;勝訴確定後若對方不履行,得聲請強制執行(查封、扣押、拍賣)。程序選擇應兼顧時效、成本與回收率。
自我檢核方面,您可逐項確認:是否明確列示「無法律上原因」的理由?是否以客觀資料支持金流或占用事實?返還請求是否以「現存利益」為核心並區分善意/惡意?是否評估時效起算與中斷措施?是否完成一次正式催告?是否有保全必要?逐項檢核能降低攻防焦點分散的風險。
要點2|常見爭點與風險控管
第一個爭點常落在「無法律上原因」的界定與舉證,被告可能主張契約、贈與、清償或其他法源。此時須以契約文本、交易紀錄、款項用途證據釐清原因關係是否存在或是否已消滅。原因關係的有無直接影響勝敗關鍵。
第二個爭點是「現存利益」的計算。受領人若主張已消費、不再存在,需要具體消費明細與支出用途證明;若涉及孳息或節省替代成本(如免付租金、免付倉儲費),原告應提出市場行情或客觀比價資料。現存利益需以具體數據與客觀基礎呈現。
第三個爭點是受領人主觀狀態。若受領人確為善意,且因合理信賴改變財務位置,返還責任可能減輕;反之,惡意或可得而知仍受領,可能承擔更高範圍的返還與利息。主觀善惡常左右返還幅度與利息起算。
第四個爭點是時效。跨期或修法過渡案件,起算點與中斷證據至為關鍵,應儘早催告、保全並妥善保存送達憑證,以避免時效抗辯。第五個爭點是和解與分期履行的設計,應明定付款期程、遲延利息與擔保。時效與和解條款決定了實際回收的可行性。
風險控管建議包括:早期催告並建立惡意推定之事實基礎;金額大或處分風險高者評估假扣押;計算金額時採保守且可驗證的方法(如市價或相當租金),避免過度主張;視個案斟酌替代請求,如不當得利與侵權或契約責任之備位配置。保全與備位主張能提升整體策略彈性與安全性。
三、案例拆解:把抽象的「不當得利」變得具體
要點1|詳細案例研究
案例背景:甲公司會計錯將客戶退款新臺幣50萬元匯入乙私人帳戶,乙與甲並無往來;乙數日後發現帳戶餘額增加,主觀認為是投資盈餘回款,遂支用30萬元償還信用卡與生活費,尚存20萬元。甲發現錯帳後以存證信函催告乙返還50萬元及利息,乙未回應,甲遂提起不當得利返還之訴並申請對乙帳戶假扣押。此情形屬典型給付型不當得利。
攻防焦點包括:一、無法律上原因——甲以退款作業紀錄、銀行往來明細與郵件證明乙與甲無交易且該款不應匯予乙;二、受利益與損害——乙受利益為50萬元,甲之損害為相對資金流失;三、因果關聯——錯帳直接導致乙受領該款;四、現存利益與主觀狀態——乙主張善意受領且合理日常支出30萬元,僅能返還現存20萬元。四要件與主觀狀態為本案審理核心。
法院判斷:確認屬給付型不當得利,無法律上原因成立。就返還範圍,法院依現存利益原則,命乙返還現存20萬元;已支用30萬元部分,審酌乙主觀為善意且支出屬日常必要,未命其返還。關於利息,法院認乙於受正式催告後仍不返還,構成遲延,自催告日起至清償日應付法定遲延利息。另就保全,法院核准對乙帳戶餘額之假扣押。裁判兼顧公平、善意信賴與程序保障。
案例啟示:不當得利請求額未必等於錯帳總額,關鍵在現存利益與受領人主觀狀態;即便證明無法律上原因,仍須評估返還範圍、孳息與利息起算;及早催告與保全能提高可回收性。正確計算返還範圍是提高勝算的關鍵。
要點2|案例精華轉化為行動清單
第一,快速盤點利損結構:先確認是給付型(誤匯、重複付款)或非給付型(無償占用、未具法律原因之價差),再界定「本金—利息—使用利益」三層。正確分類能避免不必要的爭點。
第二,證據先行:蒐集銀行明細、會計傳票、對話與電郵、平台紀錄、占用照片或監控截圖,並以時間軸標記關鍵節點(入帳日、發現日、催告日)。完整證據鏈可降低舉證不利風險。
第三,計算「現存利益」:以期末存量為核心,區分可追索與不可追索的支出;必要時主張孳息或使用利益(如相當租金、資金成本),提出市場資料與計算表。計算方法須客觀、可驗與可重現。
第四,設定溝通策略:以專業但不具攻擊性的語氣催告,列明法律依據、金額、付款資訊與期限,提供分期或和解選項以提高回收率。良好溝通常能節省訴訟成本與時間。
第五,保全與程序選擇:金額大或資產移轉風險高時優先考慮假扣押;金額小者可評估小額或簡易程序,兼顧效率與費用。程序策略需與資產風險評估相互搭配。
第六,時效控管:即刻催告並保存送達證據,以利主張遲延利息並降低時效爭議;跨期或修法過渡案件,建議諮詢專業意見。時效與中斷事由務必即時處理。
第七,備位主張:法律上原因存有爭議時,得以不當得利為主、侵權或契約責任為備位,並清楚區分各自的計算基礎。備位與替代計算能提升判決可得性。
四、常見問題(FAQ)

問題1|我誤把錢匯錯帳戶,對方說已經花掉了,還能要回來嗎?
常見誤解在於「花掉就不用還」,法律上並非如此;不當得利的返還原則是「現存利益」,善意受領且合理支出者可能僅返還尚存部分,但惡意或可得而知仍受領者,法院通常採較嚴的返還與利息標準。現存利益原則不等於一概免責。
建議立即採取行動:向銀行申請協助聯繫受款人、發送正式催告(存證信函或載明金額與依據之電子郵件)、保存轉帳憑證與帳戶明細、紀錄溝通過程;金額較大或對方有移轉風險時,評估假扣押以保全資產。即時催告可提升談判與回收成功率。
何時找律師?當對方否認受領或拒不回應、金額重大、涉及跨行或跨境、或您需要在訴狀中清楚區分利息與使用利益時,專業協助可降低舉證與程序風險。需強調的是,結果受限於對方資力、主觀善惡與蒐證完整度,無人能保證全數回收。客觀評估與風險控管是處理誤匯案的核心。
此外,若誤匯發生於跨境或虛擬資產錢包,追蹤與執行的難度提升,越早聯繫平台、啟動凍結流程,越能保全現存利益。此類情境下,「不當得利返還範圍」與資產定位需更精準,計算也須納入交易成本與匯損等因素。跨境與數位資產案件更需即時保全與專業協助。
問題2|房客超期占用未搬出,我能用不當得利請求相當租金嗎?還是要走侵權?
在租期屆滿或契約解除後,房客仍占用房屋,通常可構成非給付型不當得利,因其無法律上原因而取得使用利益,房東得請求返還「相當租金」或使用補償。占用使用利益可由相當租金計算。
是否必須在侵權與不當得利之間擇一?實務上二者的保護範圍不同:不當得利重在「對方所得」之利益(使用價值),侵權則針對「您所受」的損害(如修繕費、空置損失)。在事實允許下,常見作法為不當得利為主、侵權為備位,同時提供相當租金行情、修繕單據與市場比較資料,強化計算基礎。雙軌備位主張能提升裁判彈性。
您可先行處理:發函催告限期搬遷與清償相當租金、蒐集租約與解除通知、現場照片或電表/水表紀錄、周邊市租行情資料,並記錄協商過程。若對方否認占用、拖延或有破壞設施風險,律師可協助規劃假扣押、占有訴訟與不當得利請求並行。及早處理能避免損失擴大與執行困難。
在「相當租金計算」方面,建議採用市場比較法(同區、同型、同層級物件)或專業鑑價報告,計算期間自占用日起至搬遷日止,並視情況主張遲延利息。計算基礎越客觀,主張越具說服力。
五、結論與行動指引
重點整理
不當得利的核心在四要件:他方受利益、自己受損、兩者因果關聯、且利益無法律上原因;法律上原因事後消滅亦屬之。給付型與非給付型在舉證重心與返還範圍有所差異,返還以「現存利益」為原則,受領人的善意或惡意會影響利息、孳息與額外負擔。四要件與現存利益是審理骨幹。
流程面向以三步驟為主:蒐證與界定、正式催告與協商、必要時提訴與保全;並嚴謹管理時效與中斷事由。數位金流與平台錯帳案增加,法院對使用利益、費用節省與信賴變更採取更精緻審酌。早期催告與保全是提高回收率的關鍵。
策略上,宜採保守且可驗證的計算方法,避免過度主張分散攻防焦點;同時預備備位請求與替代計算,提高裁量空間與成功機率。可驗證與可重現的證據最具說服力。
實務建議
立即可做的三件事:一、蒐集並整理證據為時間軸,標示入帳、發現、催告、回應等節點;二、發出正式催告,清楚主張不當得利、金額、計算方式與付款期限,並保留送達憑證;三、初步評估金額、對方資力與移轉風險,決定是否申請保全與選擇簡易/小額/通常訴訟流程。明確時間軸與正式催告能快速降低不確定性。
補充提示:計算返還金額時,以現存利益為核心,善用市場利率或租金行情資料佐證;對於可能引發爭議的部分,預備替代計算基礎以利談判;跨期或涉及修法過渡者,務必確認時效起算與中斷事由。計算基礎與時效管理相輔相成。
若您面臨「誤匯款怎麼辦」或長期占用不搬遷等情境,除依步驟行動外,也可評估先行法律諮詢,以便釐清不當得利舉證責任、程序選擇與「不當得利返還範圍」。專業協助可提升策略完整性與執行效率。
結語
不當得利的處理關鍵在於速度與準確度:越早蒐證、催告與評估程序,就越能掌握現存利益並降低執行風險。每一案件在法律上原因、受領人主觀狀態與金流樣態上皆可能不同,適用規則與計算基礎也需因案調整。行動順序與證據品質決定結果走向。
本文提供之步驟、檢核與案例,目的在協助您快速定位爭點與提高回收可行性;然而,任何法律行動均受個案事實與證據影響,本文非屬個別法律意見。若金額較高、事實複雜或涉及跨境/跨平台,建議預約專業諮詢,由專家協助制定穩健且可執行的方案。本文章僅供一般性法律資訊與教育用途。
— 結束語 —
面對不當得利,請先穩定步驟、確保證據、選擇正確程序,再以理性溝通與必要保全並行,您通常能在公平與效率之間取得最佳平衡。審慎與及時,是處理不當得利的最佳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