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複雜的商業環境下,企業若想穩健成長,對於背信風險的辨識與防範便不可或缺,而「背信罪」更是公司治理與法遵工作中經常被提及的核心議題。企業若能在日常運作中建立可被檢驗的程序與紀錄,通常即可有效降低背信罪的刑事與民事風險。本文將以清楚的架構整理法理基礎、實務趨勢、內控「五招」、標準處理流程與常見疑問,協助讀者建立可操作的防線。
本文內容著重於制度設計與應變流程,並以一般性教育為目的,適合董事、高階主管、法務與稽核人員作為參考。以下內容將多次提及背信罪的構成與邊界,並以案例及實務建議補充說明,惟仍應視個案情形判斷。
一、核心概念與規範趨勢
要點1|基本概念與適用要件:背信罪的核心、構成要件與常見界線
在我國實務上,背信罪通常指「為他人處理事務之人,違背其任務,致生損害」,其核心在於受託與忠實義務的違反。簡言之,背信罪的核心要件為受託關係、違背任務與損害發生三者俱存。
第一,主體須屬「為他人處理事務之人」,範圍不限公司董事或經理人,亦包含一般受雇員工、代理人與受託人。任務來源可來自章程、董事會決議、職務說明、授權與簽核制度、合約約定或職場慣例,且須能具體化。
第二,客觀上須有「違背任務」,例如超越授權、規避多簽程序、規避招標或關係人審議、隱匿利害關係等。若公司未將授權矩陣與流程具體化,常會使「違背任務」的判斷出現灰色地帶,進而墊高背信罪爭議風險。
第三,須「致生損害」,通常為財產上損害,包含直接損失與可得利益減少。價格顯失公允、稀釋公司利益或支付不合理對價,實務上均可能被認定為損害。
在常見誤解方面,實務會區別商業判斷與違反忠實義務,故「決策失利」未必等於背信罪。若決策程序完備、資訊充分、無利益衝突且基於合理商業判斷,即便結果不佳,背信罪的刑事風險通常較低。
另外,背信罪與侵占、詐欺的核心有所不同:侵占在於不法占有之意圖,詐欺則以欺罔取得處分為要素。背信罪強調受託任務被違反,建議企業將此邏輯與背信罪構成要件一併納入法遵訓練。
要點2|現行規範與近期趨勢(含實務觀察)
背信罪的基本規範源自刑法,而公司治理面則由公司法、證券市場相關規範、內部控制制度與上市櫃實務守則共同構成。對公開發行公司與金融等特定產業,特別法對負責人、關係人交易與資訊揭露多有加重要求。
在實務上,逐漸形成「一般背信」與「特別背信」的雙軌思維,前者較貼近一般刑法背信罪,後者則結合主管機關的合規要求。因此,背信罪公司治理的防線,往往同時涵蓋刑事風險與監理遵循。
近年來,關係人交易與商業賄賂查核強化,內控無效常被視為重大治理缺失而引發民刑並行。尤其數位鑑識證據(郵件、訊息、系統軌跡)被普遍採信,企業需兼顧資料保存與個資法規。
此外,檢調與監理對「程序」的重視程度顯著提高,是否有可追溯的決策紀錄、是否迴避利害關係、是否取得第三方公允性意見,皆為審查重點。整體趨勢從「事後辯解」轉向「事前預防與可稽核性」,背信罪的爭點亦因此前移至流程與紀錄。
最後,主管機關對重大內控缺失與財報不實的通報要求更趨嚴謹,時點與內容均需審慎。企業若能預先設計T+3/T+7回報節點,通常更能在背信罪疑慮發生時穩定應對。
二、內控五招與處理流程(從預防到應變)

要點1|實務流程與準備文件:疑似背信事件的標準處理步驟
在接獲通報或發現異常時,建議採「先保全、後釐清」的原則,以降低證據滅失與敘事風險。第一時間啟動法律保存(legal hold)與系統凍結,通常是處理背信罪疑慮的關鍵起點。
第一步,啟動證據保全:發出法務保存通知,凍結相關郵件、通訊紀錄、簽核與ERP軌跡,並控管涉案人對敏感資料的權限。同時留存版本與時間戳,確保未來對背信罪調查能提供完整鏈結。
第二步,成立跨部門調查小組(法務、稽核、人資、資訊、財會),明確界定調查範圍、時程與保密等級。必要時可委任外部律師與鑑識顧問,以提升調查中立性與背信罪爭點的專業判斷。
第三步,完成初步風險評估與回報節點:在T+3日向稽核委員會或董事長簡報事實基礎、可能影響金額、涉案人職級與利害關係;T+7日提出初步調查報告與應變建議。應變可包含暫停職務、調整簽核權限或強化監控,並視背信罪風險程度調整步伐。
第四步,與機關互動:若涉及重大訊息或內控缺失,依規定評估是否通報主管機關與市場;涉及刑事風險時,討論是否自動報案或配合檢調。通報策略宜與外部律師協同,避免不當陳述反而擴大背信罪疑義。
文件準備方面,常見清單包括授權與簽核矩陣、關係人名單與申報、合約與議價紀錄、招標/比價資料、會議與董事會紀錄、請購/驗收/付款單據、郵件與訊息摘錄、第三方估值意見。同時以自我檢核確認決策動機、關係人迴避、價差合理性與是否規避控制等重點。
要點2|5招建立授權、內控與稽核:落地做法與關鍵指標
招一:授權與簽核矩陣。應以金額、交易風險與對象屬性設定層級門檻,導入多簽與交叉覆核,並明確代理與缺席規範,避免空窗授權。每年滾動更新並公告有效版本,確保每次決策可追溯到合法授權,以降低背信罪爭議。
招二:不相容職務分離。採購、驗收、付款應分屬不同單位或人員,IT權限採最小權限與雙軌核准,關鍵主檔變更需雙人覆核。切斷單一人員主導發起到付款的完整鏈,有助於降低背信罪中意圖與機會的重疊。
招三:關係人與利益衝突管理。建立年度申報與即時更新,串接公司登記、股權結構與員工申報辨識關係人。關係人交易宜事前揭露並取得第三方比價或公允性意見,由獨立董事或稽核委員會審議且涉案董事迴避,以正面回應背信罪的關鍵疑點。
招四:稽核與監督強化。內部稽核採風險為本的年度計畫,針對單一來源採購、大額折讓、預付款等高風險環節設定關鍵指標與例外報表。重要發現需追蹤改善並定期向稽核委員會報告,必要時啟動專案稽核與同業比較。
招五:紀錄、留痕與保存。確保合同、議價歷程、會議紀錄、利益衝突揭露、專家意見與簽核流程皆有版本與時間戳,ERP/簽核系統保留操作軌跡與告警。完備留痕有助於在背信罪爭議中證明程序正當與動機正當,也能快速回應監理與檢調。
在量化監控上,可運用關係人交易比率、超授權件數、拆單異常率、供應商集中度、稽核缺失改善達成率、資料保全合規度等指標。這些指標可作為預警機制,一旦偏離即觸發調整,並輔助背信罪風險的持續監控。
整體而言,五招的設計並非要求零風險,而是建立可驗證、可追蹤與可改善的治理體系。當背信罪爭議發生時,有制度與證據即可形成最關鍵的保護網。
要點3|常見爭點與風險控管
爭點一:損害如何認定。價格比較、替代方案、長期合約效益與市場波動常見於爭辯。法院通常會重視市場比較、第三方估值與決策過程紀錄,作為背信罪損害判斷的客觀基準。
爭點二:程序違反與背信罪的界線。單純違反內規未必等於背信,關鍵在於是否存在明顯利益衝突、規避控制、掩飾紀錄與不合理價差。若能證明違規非出於規避監督且交易條件合理,背信罪風險通常相對可控。
爭點三:主觀故意與過失。充分的資訊蒐集、風險評估與董事迴避,往往有助於排除故意的推定。涉及時效、求償與最高刑度等問題,應由律師依個案評估,並避免以和解即能消滅刑事追訴的誤解。
風險降低建議包括:重大或關係人交易預先取得第三方公平性意見與比價紀錄、製作商業判斷備忘錄、會議紀錄載明資訊基礎與討論重點、高風險部門輪調與強制休假、建立匿名通報與禁反報復。上述措施雖無法保證結果,但可在背信罪爭議時提供實質防線。
綜合而論,企業應以保守評估搭配程序強化,並在重大交易前即導入合規審視。如此一來,面對背信罪構成要件之審查時,將更能掌握敘事主動權。
三、案例與常見問題
要點1|案例研究:中型上市公司採購爭議的內控斷層與修復
某電子零組件公司長期向A供應商採購關鍵材料,採購經理B負責簽辦,內規要求高金額須三家比價並兩級核准。B以市況緊俏為由走「緊急採購」流程,但僅附單一報價且缺乏市況分析,背信罪風險因此浮現。
半年後,內稽在付款抽查發現同品項價格較同業均價高約15%,且多次以「緊急」名義規避多簽。吹哨專線並接獲匿名通報指稱B與A供應商具親屬關係與利益往來,進一步強化背信罪疑點。
公司立即啟動法務保存,凍結B帳號、備份郵件與ERP紀錄,並成立跨部門調查小組。調查揭露未申報關係、私下招待、拆單繞過授權與忽略較低報價之情事,顯示背信罪要件可能逐步具備。
董事會先行停職B並委任外部律師與鑑識顧問,第三方估值確認平均溢價8%–18%,推估年度損失達數千萬元。公司並同步通報主管機關重大內控缺失,更新授權矩陣、導入關係人自動比對與稽核異常告警。
最終刑民結果仍待檢調與法院認定,但此案優先示警公司:若前期落實五招內控(關係人辨識、比價紀錄、多簽與留痕),風險可顯著降低。即使發生爭議,完備紀錄亦能縮短背信罪調查時間並降低不確定性。
要點2|FAQ1:員工未依流程簽核就下單,是否一定構成背信罪?公司該如何處理?
未依流程簽核屬於內控違規,但是否構成背信罪仍須回到「違背任務」與「損害發生」的實體審查。程序瑕疵不等同刑事犯罪,判斷多見於交易條件是否合理且有無規避監督之意圖。
公司可先採取的步驟包括:即時證據保全、還原決策脈絡(需求、時程、市況)、補做比價或第三方估值、檢視是否涉及關係人或不當利益、形成初步報告。若涉重大金額、疑有蓄意規避控制或未申報關係,建議盡早諮詢律師。
律師可協助釐清背信罪構成要件、設計訪談與紀錄格式、避免不當對話被誤解為指示或默許。在任何對外或對內陳述前取得專業意見,通常能降低追加風險與證據爭議。
整體上,「不保證結果」是專業處理的必要態度,但及早行動與標準流程會顯著降低成本。在合理程序下補齊文件與比價,往往可釐清背信罪風險是否確實存在。
要點3|FAQ2:董事或高階主管與關係人交易,如何避免被認定為背信罪?
關係人交易並非必然違法,風險常源於資訊揭露不足、決策未迴避或價格缺乏客觀依據。因此,完整程序與證據鏈是避免被質疑背信罪的首要關鍵。
可行作法包括:建立並落實利益衝突申報、由獨立董事或稽核委員會審議、取得第三方估值或公平性意見、與外部選項比價、將資訊來源與理由寫入會議紀錄。簽訂前後保留意向書、比價表、估值、法遵與稽核意見,可有效回應關係人交易背信的疑慮。
涉及重大資產交易、長期合約或顯著偏離市場之條件時,建議同步諮詢律師與財務顧問,設計迴避程序與必要授權並評估重大訊息揭露。專業團隊可協助撰擬決策備忘錄與自保條款,並預先檢視背信罪的紅旗指標。
務必避免過度承諾效益或模糊利害關係,以免事後被認為刻意隱匿。程序透明與實質公允並重,通常是降低背信罪公司治理風險的核心原則。
四、結論與行動建議

要點1|重點整理
背信罪的核心在於受託關係下的任務違反與損害發生,與單純決策失利不同。企業的最佳防線是「可被檢驗的程序」,包含清楚授權、職務分離、關係人管理、稽核監督與留痕保存。
當疑似事件出現時,建議先保全證據,再由跨部門團隊釐清事實、量化風險並適時向治理機構回報。監理與司法實務越來越重視關係人交易、數位證據與內控有效性,延誤行動將使背信罪風險升高。
採取保守而有步驟的治理策略,可在法律與信譽間取得平衡並提升組織韌性。面對背信罪的審查與質疑,制度化的證據與流程將是企業最穩固的基礎。
要點2|實務建議
立即可行的步驟包括:盤點並更新授權與簽核矩陣;建置關係人清單與員工利益衝突申報;在採購、資產處分、折讓、預付款等高風險流程設置多簽與例外報表。同時建立重大決策「商業判斷備忘錄」範本,並導入法律保存機制與檔案留存政策。
規劃年度稽核與專案稽核主題,啟動吹哨與禁反報復制度,針對關係人交易設置第三方估值門檻與獨立審議流程。並檢視監理通報義務,建立情境化RACI表與T+3/T+7回報節點,以提升對背信罪的整體應變力。
上述措施無法保證排除所有風險,但能顯著提升合規韌性與組織信任。若正規劃內控優化、面臨疑似背信事件或需要第二意見,建議及早與具公司治理與刑事實務經驗的專業人士討論。
要點3|結語
預防背信罪依賴的是制度與證據,而非事後辯護;每一次授權、每一筆簽核與每一場會議的留痕,都是說服監理與檢調的基礎。以風險為本的治理,能同時平衡效率與控制,並強化企業的永續競爭力。
如有需要,歡迎預約專業諮詢,我們將以中立、審慎的態度協助您評估並落實可行方案。本文僅供一般性資訊與教育參考,非屬或替代法律意見,亦不保證任何結果。
結束語:面對法遵與治理挑戰,穩健的制度、清楚的紀錄與持續的內控優化,才是實質降低背信罪風險的長久之道。期盼本文成為您建立「可稽核、可追溯、可改善」治理體系的起點。